淮北日报:从助力“申遗”成功到致力“活化”利用 ——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文化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之路
3月11日,《淮北日报》以《从助力“申遗”成功到致力“活化”利用》为标题,整版报道我校大运河文化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之路。
链接地址:https://epaper.hbnews.net/epaper/hbrb/pc/content/202503/11/content_184512.html
内容录入如下:
从助力“申遗”成功到致力“活化”利用
——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文化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之路
■ 记者 邹晨光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文化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锐意进取,奋楫笃行,取得丰硕成果和显著进展,获批省级项目“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科研创新团队”。
(一)
十年来,关于中国大运河最值得庆贺的喜事、大事、要事:一是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晋升为世界遗产;二是2019年5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作为国家首个区域文化战略的大运河文化带横空出世;三是同年12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作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式开建。从总体上看,上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大事件走过了从各自独立到彼此融合的发展历程,并形成了一个亲密无间、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现在日益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指路领航的一年;也是安徽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的决定》,要求“加强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研究……全面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助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一年。
这一年,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文化科研创新团队两次举办全国性和区域性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下同)建设学术研讨会,承担多项教育部、安徽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
这一年,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文化科研创新团队在《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理论版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三份大运河文化专题咨政报告获省领导批示;《安徽日报》刊发《让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访省人大代表余敏辉》;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秉政教授分别接受《中国税务报》《安徽日报》专访,专访稿件《运河绘盛景 淮北漕税兴》被新华网予以转载,《运河岸边 那一场人间烟火》 被评上2024年宣传安徽好新闻专题;
这一年,《中国青年网》刊发张秉政的文章《运河十年写春秋》,由他担任专家顾问组组长的《大运河辞典·安徽卷》,撰写的《用影像构建古老运河与当下的对话》(入选《大运河影像年鉴(2023年)》)问世,所著《千年运河觅古桥》和余敏辉著作的《大运河文化十三讲》获准在人民出版社刊印;
这一年,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余敏辉应邀参加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与税收历史研讨会,并在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院(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上,作《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得更生动精彩——兼谈大运河安徽段与淮河文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题报告;
这一年,在宿州市税务局、淮北市档案馆、淮北市博物馆做题为“一条河和一座城的荣光”“说运河文化 话柳孜盛衰”“只因运河文化盛”等多场学术讲座。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在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创新团队正紧紧围绕“为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打造成‘最精彩的一段’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发展目标,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推动研究走深走实,将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打造成“国内一流大运河文化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
(二)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大运河,这条穿越千年的水脉,连接了南北,串起了古今,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肩负着当代社会的期待与重任。现如今,“2500岁”的大运河,依然在以一种鲜活的姿态,滋养着我们的土地,造福着当代生活。
自柳孜运河遗址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作为地处“扼汴河咽喉,当南北要冲”的淮北师范大学,创新团队坚持以文化育人、活化传承、服务地方为己任,经历了从个人走向集体、从兴趣走向责任、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理论走向应用、从离散走向协同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创新团队自身也在不断强化用大运河文化引领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中,铺就了一条自发产生、悄然兴起、加速形成、扩大影响的康庄大道。
柳孜运河遗址是大运河考古史上首次重大发现,以纪健生发表《淮北隋唐大运河考古发现及其意义和价值》(《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3期 ,署名“剑声”)为标志,开启了创新团队的大运河文化学术探索之旅。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从2006年国家做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决定,至大运河申遗成功,经过了8年准备。为保护文化遗产,助力大运河申遗成功,以2013年9月张秉政发起的“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为标志,历时3年,跨越五省两个直辖市,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最终成果汇编为《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年),被誉为“隋唐古运河的纸上博物馆”,荣登中国大运河书香榜单,奠定了创新团队在大运河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学术地位。
第三阶段,进入“后申遗”时代,以2019年学校成立“大运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为标志,在此之前出版的余敏辉著作的《从“地下”走出的辉煌——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年)、余敏辉、胡均著作的《推开隋唐大运河史的一扇窗——世界文化遗产点:柳孜运河遗址》(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分获31届、32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一等奖;在此之后,通过高站位推动、有组织科研和高效能转化,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团队以其厚重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特色明显、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大运河文化研究重要学术平台。
(三)
创新团队自创建以来,充分发挥学校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将大运河文化的原真保护、活态传承、活化利用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多维度深化对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多举措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聚焦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背景下的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努力把它打造成“最精彩的一段”;
二是聚焦于“建设大黄山”背景下的徽州文化与大运河文化交融交汇研究,让世界遗产“南黄山,北运河”成为皖南、皖北文化最靓丽的名片;
三是聚焦于“加快皖北全面振兴”背景下的安徽省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精心打造“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百里画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目前,创新团队胸怀“国之大者”,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强大合力,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
一是以文化认同驱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基于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安徽和浙江段核心区、拓展区与辐射区范围均在长三角区域内,注重发挥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天然优势,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加大“以文化认同驱动一体化发展”“用区域发展提升大运河文化凝聚力”的力度,一体化高质量推进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建设。
认真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贯彻落实2023年6月6日沪苏浙皖签署的《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协同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正在与江苏省、浙江省,以及河南省、山东省人民政府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来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共享,资源共同开发利用;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如推动安徽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埇桥遗址、通济渠泗县段遗址与河南境内的通济渠商丘南关段—夏邑段在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时进行联动,恢复“隋堤烟柳”历史景观,一同实施“一河揽千年文明”旅游精品工程。
“可利用历史上安徽深受楚汉、淮扬、吴越、海派文化影响和熏陶,并与江苏、浙江和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特点,围绕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加快建立长三角运河文化价值认同机制、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机制和文化旅游协同工作机制,走好‘扬长避短、错位发展’道路,最大限度释放联动、协同、聚合效应。”余敏辉表示。
二是推动徽州文化与大运河文化交融交汇。
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黄山,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已分别成为皖南徽州文化、皖北淮河文化的“金名片”,充分揭示了大运河文化中有徽州文化尤其是徽商文化的因子。深入了解徽商与大运河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在的联系,从明清发展史的大视角梳理审视徽商与大运河的良性互动关系,既有大运河让徽商“从边缘地区走向城市中心”的历史脉络,也有大运河水运网络的贯通南北、承西启东,成就徽州人“商之地海内无不至”“无徽不成镇”的盛况。
认识到“只有走出封闭隔绝的连绵群山,来到大运河这个大舞台,徽州人才大有作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综合考察大运河文化、徽州文化及其与安徽经济社会共生共荣关系,为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具有“地方性知识”意义的参照。
“遵循大运河文化与徽州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扎实推动徽州文化、大运河文化建设和区域文化的协同发展,强化大运河文化与徽州文化双向型良性互动关系;凝聚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徽州文化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开展联合研究,清晰阐述安徽大运河文化与徽州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徽学研究中心淮北师范大学分中心任唤麟教授这般建议。
三是促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聚焦特色优势,文化赋能旅游,真正让大运河文化品牌“靓”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旅游“火”起来,引领带动皖北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和高品质旅游强省贡献“皖北力量”。
进一步放大运河“世遗效应”,把大运河文化带安徽段建设列为加快皖北文化旅游业发展“一号工程”,有效缓解安徽旅游长期以来“南热、中温、北冷”的窘迫局面;加强与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及大运河沿线省市专家学者的协力合作,在柳孜运河遗址或通济渠泗县段国家文化公园内建立中国(隋唐)大运河考古与研学基地;针对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的特点,通过数字化手段复原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曾经“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的盛况,反映大运河与沿岸城市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的关系。
“要全方位展示运河遗存承载、流淌伴生、地域积淀和历史凝练的文化,同时整合老庄文化、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着力推进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和皖北区域其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还要突出隋唐胜迹、运河要冲主题,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研学、华夏历史文明体验、运河古镇记忆传承、运河水工科技研学、运河观光休闲游等运河文化旅游经典线路”。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安徽文献整理研究中心主任熊帝兵教授如此呼吁。
(四)
鉴于创新团队的大运河文化研究成果、学术贡献、创新突破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淮北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联盟”成员单位,还被确定为即将成立的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单位。现如今,创新团队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不断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干劲,呈现出“五个注重”的研究特点。
一是注重田野调查。
创新团队从一开始就认为,大运河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必须坚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做学问”传统,强调要在田野调查上下功夫,因为“转向实地调查不仅拓宽了他们观察历史的视野,而且丰富了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来源”。
有学者指出,“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大运河安徽段更是从“地下”走出的辉煌。“行走隋唐大运河”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就在于在田野中发现历史,用事实说话,用发现补充、修正历史记载,使之更趋理性,更接近于真实,其成果更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和极大的教化、资政作用。
“有句话叫‘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行走时我已不再年轻。人到暮年,我认为我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还能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回忆起当年行走大运河的壮怀激烈,出生于1947年的张秉政双目闪烁着深情而坚定的光芒。而当问到他当年由“历史”伸向“田野”,从“田野”探向“历史”的学术转型,这位老教授一言以蔽之,“运河行走八千里,胜读史书两千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后的他再次出发,又行走在京杭大运河北京、天津、山东段、江南运河部分和浙东运河,热切期待着他能有更多的学术成果早日面世。
二是注重基础研究。
创新团队成员中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人员,都能一贯秉持“坐冷板凳”的精神,沉下心来、潜心向学、埋头苦干。自从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学术成果。
——主持多项高级别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达5项,有教育部人文交流专项研究课题“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还有“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研究”“安徽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定位、动力机制与路径优化研究”“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策研究”“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明清徽商与长三角大运河关系及其当代启示”“大运河文化带安徽段建设与皖北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研究”等10多个省级以上项目。
——出版系列高品位专著。举其要者,有余敏辉主编《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探讨——兼论徽商与大运河关系》(安徽大学出版社2020年)《区域发展与文化认同——明清徽商、大运河与长三角关系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21年),独著《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建设和明清徽商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21年),以及秦立凯《大运河安徽段区域历史地理与体育文化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2年),王耀祖《孙复、石介的教育学术活动与宋代儒学复兴》(学苑出版社2023年)《社会变迁中的元代徽州社会教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等10多本学术著作。
——发表一批高质量论文。在《安徽日报·理论版》发表《让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活起来”》(2024年12月18日)、《保护、传承和发展好文化遗产》(2023年2月14日)、《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2023年4月18日),更是在《光明日报》第5版《红船初心》专刊发表《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2024年8月5日),在《中原文化研究》等发表《试论大运河在徽商兴盛中的作用和影响》学术论文30多篇,还在《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开设“大运河文化研究”专栏,关注该领域研究热点,发表了一系列最新学术成果。
三是注重对策研究。
创新团队着眼现实关怀,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增强问题意识,综合施策,把大运河文化带安徽段建设与皖北全面振兴、淮北转型发展结合起来,诸多重要智库成果得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提出提案建议。在十三届、十四届省人大会议,十二届省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深化大运河安徽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关于让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活起来”的议案》《关于促进安徽大运河文化带与皖北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建议》等10份,“关于高质量、一体化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建设的建议”“对长三角大运河文化一体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推进苏浙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策”“徽商对长三角文化建设的贡献”等调研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撰写咨政报告。余敏辉撰写“推动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的建议”“关于推动淮北市、宿州市协同制定《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建议”“关于将‘柳孜—百善—临涣’运河文化展示带打造成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的建议”“创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模式’”“关于推进我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建议”等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关于把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为加快皖北文化旅游业发展‘一号工程’的建议”,刊登在安徽省政协《社情民意》第177期。
——编写规划、研究报告。主持完成《大运河淮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规划》《淮北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调研报告》等,承担《柳孜运河桥梁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展示设计》《临涣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专题研究》等课题。
四是注重推广普及。
创新团队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赋予安徽大运河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具有“人文性、历史性、广泛性”的运河文化走出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感受到别具一格的安徽大运河文化魅力。
——撰写多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大运河文化通俗历史读物。出版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的《名曲 名家 名论——淮北古乐文化概说》(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年)、《徽州上下两千年(修订本)》(黄山书社2021年)、《关于临涣古镇,我们只知道那么多》(安徽人民出版社2022年)、《徽风黟韵——基于乡土文化的视角》(安徽人民出版社2022年)、《汴水泱泱话漕运》(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淮北文化十三讲》(安徽人民出版社2023年),《安徽大运河文化十三讲》即将付梓。
——讲好大运河故事。继在安徽省博物院(2020年10月21日)、安徽省图书馆(2020年11月8日)举办“捅开隋唐大运河史的一扇窗——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安徽段历史文化考察亲历记”“大运河与安徽”等文化讲座,还在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3月10日)、盐城师范学院(2021年11月6日)分别作《人类的记忆》《“无徽不成镇”与长三角兴起——兼论大运河对“无徽不成镇”的作用和影响》等讲座10多场,推动大运河文化元素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
五是注重学术交流。
创新团队作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成员之间既有方向、分工和职责,又能一起共建共享平台资源,共同提高;同时还积极对外开展学术交流,把它当作既是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的“催化剂”,也是激发创新灵感的“点火器”。
为在深化理论研究和推动学术创新中更好彰显大运河文化价值,应邀线下参加在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举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讨会,线上参加“新时代大运河发展高端云论坛”(2020年)“民族动脉 千年运河——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讨会”(2022年),还积极主动参加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峰论坛,如首届长三角文博会——运河文化论坛(上海,2018年),第二届(宿迁,2020年)、第三届(盐城,2021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江南大学举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高层论坛(无锡,2019年)等。
仅以2023年为例,就参加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成立十周年暨“过去、现在与未来:大运河文化研讨会”,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扬州)、第五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汉文化名城建设研讨会(徐州),提交了《由经典画作看中西运河舟船运动文化的品格与发展趋势》《“无徽不成镇”与长三角兴起——兼论大运河对“无徽不成镇”的作用和影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进路研究》等会议论文。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与历史、文化、旅游、音乐、艺术等学科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成效显著。
(五)
大运河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
当下的创新团队,熊帝兵、赵敏、陈艳、王耀祖、蒋作明、赵金金、魏雷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正在快速成长,他们和张秉政、余敏辉、任唤麟、王智汪、庄道元、秦立凯等一道,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以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为“第一要务”,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贡献淮北师范大学力量。为此,始终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信念,立足淮北、面向皖北、放眼长三角,“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四个要”凝聚继续前进的强大力量:
一要坚定学术信仰,把“两个结合”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要树立学术理想、发出时代声音,立足中国实际,认真研究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学问做到人民的心坎上;
三要推进学术理论创新,让增强主体性、原创性成为深层自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把精品意识贯穿到研究的全过程;
四要坚守学术方向,注重学以致用,注意从历史与现实结合上考虑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把锦绣华章写在江淮大地上。
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谱写大运河文化的当代华章,创新团队下一步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多成果,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安徽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具体来说,力争做到“六个更加”:
一是更加重视发挥团队力量,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招引培育力度,建设好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提升承担国家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是更加重视基础和应用研究,既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更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挖掘、阐释和宣传力度,实现大运河文化研究成果高质量转化;
三是更加重视协同创新,积极与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会、徽学研究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以及淮河文化研究院(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沟通,加强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四是更加重视“人民运河”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和建成“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的宗旨,规划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
五是更加重视“数字运河”建设,融入智能技术,释放全新活力,助推大运河文化研究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具有领先地位的品牌IP和文旅开发新模式;
六是更加重视“世界运河”建设,以大运河文化安徽段为纽带,推动世界运河城市之间的交流互鉴,使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发挥其“世界性”的作用。
(注:本文写作得到余敏辉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鸣谢!)
用户登录